“空中之海”沁邕州——南宁抽水蓄能电站上库大坝工程封顶纪实 | |||||
| |||||
峰峦之上,随着南宁抽蓄上水库大坝封顶,又一座“空中之海”在白凿山巅冉冉升起。 逆境中挺进,创造国内最高填筑进度 今年9月中旬,世界最强秋台风——“摩羯”经过的第二天,雨后初晴,上水库工地立刻呈现出一片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工地上,车水马龙,马达轰鸣,弧光闪闪,紧张有序,到处是一派繁忙的景象。 上水库工程是南方电网抽水蓄能电站已建和在建的最大的扩库开挖工程。所谓扩库开挖工程,项目经理路军涛解释道:“在这里,所有的筑填材料均需就地取材,一边挖掘库盆,一边填筑大坝。期工程的复杂程度,不逊色于一座混凝土大坝。其有石方、土方、反滤料、垫层料、特殊垫层料、挤压墙等六种不同规格材料,经过繁琐的打钻、爆破、开挖、选料、加工、运输、摊铺、碾压、检测等九道工序,建成一座大坝,将五座山头连成一体,形成一座大型水库。”他把这项工程形象地比喻为“在指尖上绣花”。其总开挖方量734.83万立方米,大坝填筑量600万立方米。如此规模宏大而复杂的工程,考验着项目团队的策划能力、统筹能力、化解各种不利因素能力,攻坚克难能力。 据统计,从2023年2月大坝工程开工至今,工地经历了大风、大雾、下雨天气累计达205天,占了有效工期的55%。由于环境的制约,工地内没有渣土堆放场地,加上外单位修建的唯一通往工地外——联桂公路没有建成,造成上水库施工十分困难,还有料源问题,地质缺陷问题,孤石问题等等,如一道道枷锁,捆住了建设者的手脚。 “开弓没有回头箭,办法总比困难多。”项目部以一个个小目标的实现,来撬动大目标的完成,先后制定了13项优化方案和攻坚措施。以系统思维和问题导向,破解工程建设中的各种难题,实现开挖、支护、出渣、大坝填筑、试验等各项工作同步,确保安全、质量、进度、成本受控。 未雨绸缪,创造机会,把握机会,突破重围。是项目部采取的第一项措施。在导流洞施工中,工程技术人员主动作为,为了克服运输道路紧张的矛盾,工程技术人员,提出了“一洞两用”的重大优化方案,将导流洞的孔径由3米扩大到6米,汛期用作导流,旱季又可作为场内交通通道,实现出渣运输分流。此方案得到了业主和监理的支持,缓解了高峰期场内交通的压力。 打通瓶颈,建立高效的库内开挖、填筑生产“流水线”。是项目部的又一举措。为了降低运输风险,提高运输效率,形成大开挖的局面,项目部对出渣道路进行科学优化,并投入人力、物力对场内6条出渣道路进行硬化和弯道改造,形成了梯级开挖,无缝衔接的作业流程。使出渣道路更缓、更顺、更流畅、更安全。道路改造后,上库工地每天的出渣量比以往翻了一番。 从龙头抓起,全过程的控制,提高效率,是项目部的再一举措。上水库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开挖面存在岩石断层、风化岩和大量的孤石,开挖的次序、爆破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大坝的填筑速度和质量。为了保证爆破的成品控制率,减少二次加工,项目部针对不同的地质条件进行复勘、攻关,一炮一总结,一炮一调整,不断优化爆破设计,严格控制钻孔距离和装药量,使爆破块石孔径均优于设计标准。孤石处理是库区开挖中最难啃的“骨头”。库区内风化的岩层中、泥沙中埋藏着大量的孤石,多达4500块,最大的相当于一座20余平米的房间,重达10余吨,整个库盆就像装满了鸡蛋的篮子。为了防范安全风险,工程技术人员采取爆破、开挖与孤石处理同步,最终攻克了这一“拦路虎”。 科学组织,见缝插针,换道超车,与不利天气赛跑,是项目部的第四个杀手锏。大坝工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靠天吃饭”工程,由于工地处在极端特殊的环境里,经常遭受大风、大雾、下雨等恶劣天气的袭击,严重影响了生产效率的发挥。为了打破僵局,项目部主动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抢回因各种不利因素耽误的工期。 项目部牢固树立起人定胜天的信念,科学组织,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各工序之间无缝衔接,以空间换时间。在采访中,笔者从员工的口中听到了这样一段顺口溜:“抢晴天,抓阴天,牛毛细雨当好天,月亮底下当白天,晴天一天顶两天,小雨大干,大雨硬干,暴雨钻空干,没雨拼命干,保证施工不中断,进度不拖延,全力以赴,确保目标提前实现。” 在鏖战过程中,项目部还积极适应业主提出的“四不两直”的管理模式,即“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搞内部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确保现场的安全、质量、进度和文明施工,时刻经得起各种检查。 经过不懈的努力,项目部开挖填筑产量不断刷新,大坝填筑原计划3天一层,缩短到一天半一层,7月主石、次石填筑达到34万立方米,8月大坝填筑达到59.2万立方米,9月填筑67.2万立方米,10月填筑57.6万立方米,11月填筑60万立方米,2024年9月到11月平均月填筑高度保持在10米以上,始终保持强劲的推进速度。 悬崖上拼搏,众志成城打造最美盔甲 如果说大坝施工是山谷里的鏖战的话;那么,边坡支护施工就是悬崖上的拼搏。上水库工程有三面边坡,即西侧、东侧、北侧,垂直高度数百米。 西侧边坡是整个上水库工程最大、最高的护坡,长1200余米,平均坡度达70度,有13级马道,其面积相当于10座足球场大小。边坡支护工作安全风险大,而且与开挖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和制约。永久性锚索施工是边坡支护施工中最难的一道工序,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十分危险。其有1700余束锚索,平均直径达10公分,最长度36米,重达500余公斤,几乎全靠“人拉肩扛”和“土办法”施工。项目部的工程技术人员精益求精,严格指导和监控,确保每一根锚索的钻孔、下索、注浆、张拉满足设计要求。一次,协作队伍运送锚索的长臂钻机突然发生故障,无法将锚索运送到孔口处。项目部了解情况后,立即组织设备支援,提前一个星期完成了这批锚索的下索任务。又一次,在注浆施工中,由于地质缺陷,水泥用量超过了原计划。为了保证连续施工,项目立即从另一支协作队伍的仓库调来水泥,保证了施工。 关心每一位员工,甚至农民工,是这个团队的品质和常态。在笔者采访时,协作队伍的负责人谢代兵讲了这样一件事。2023年11月,由于长时间的干旱,山泉断流,他们居住的12号路营地生活用水告急,农民工没有水洗澡。项目经理路军涛知道后,立即安排办公室同志组织人员、材料,连夜架设增压泵和2000余米的管道,向12号路营地供水。当时,项目部个别同志有怨言,说:“大旱天气,我们营地井水里的水也很紧张,哪来多余的水供农民工洗澡。路军涛经理回答说:“农民工是和我们一起干工程的兄弟,干最累、最脏的活。在这用水紧张的时候,也要保证农民工能洗上澡。”回忆这段往事,小谢直至今日还感动不已。 尽管工地生活条件异常艰苦,施工压力大,项目部无时无刻不在关心员工的生活。为了防潮,项目部为每间宿舍配备了除湿器,每天早晨都为员工熬了除湿的红豆沙,还开展各种活动,丰富员工的工地生活。 培植新质生产力,用黑科技为工程助力 上水库大坝从最低排水菱体到坝顶,将近180米,比世界最高的胡夫金字塔还要高出30余米。最大的填筑面积48000平米,相当于六座足球场的大小,主堆是石、次堆石共120层,80公分一层。 大坝工程开工以来,项目部通过积极开发和应用BIM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水库施工导航,使生产控制水平达到精细化程度。为了化解各种不利因素,破解挖填平衡难题,满足工期的需要,项目部不断地对施工组织和技术方案进行调整、优化,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三次调整进度方案,5次调整开挖方案,4次调整大坝填筑方案,7次调整边坡支护方案。 “包络线”——反应爆破效果的曲线。由于上水库工程是扩库开挖工程,既要保证开挖边坡的平整度,又要保证料源的品质达到设计标准——80公分以下石头的连续级配。面对这一难题,总工程师邓琼星,为了找到这条适应工程需要的最优的曲线,他率领工程技术人员和现场施工人员反复研究,通宵达旦地工作,通过反复试验取得了成功,最终使爆破超径石由20%下降到了10%以下,大大减少了二次加工的工作量。 全局一盘棋,打好“组合拳”,以空间换时间,是上水库破“难”之举的又一大突出特色。项目部把开挖分为三个区域、大坝的填筑分为三期三个区域,他们以大坝填筑关键线路为指挥棒,使料源在开挖区域和大坝填筑相应区域错峰,及时化解矛盾,让挤压墙、主堆石、次堆石、压坡体施工同步。大坝的卸料、摊铺、碾压和试验严格按设计标准推进,确保每一寸大坝都经得起严格的质量检查。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水无形而兼有万形,因其蕴无穷尽之能。八局南蓄建设者们经由三载耕耘突破险困将绿水青山融入城市供电,将黛黛青山寄予上库工程建设。在不远的未来,那一汪汪碧波将从白凿山上“空中之海”涌泄而出,沉重的水轮发电机组随之盘旋滚动化为电能惠泽西南大地…… | |||||
【打印】 【关闭】 |
浏览次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