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峦上的传奇——写在南宁抽水蓄能电站上库大坝工程封顶之时

日期:2024-12-20 来源:华南区域公司 作者:瞿奥琳 字号:[ ]

南宁抽水蓄能电站上水库工程建设十分困难,而且是整个电站建设难度最大的项目。以至于,有人称之为“南蓄”,因为“南”与“难”同音,此二字关联让人生畏。

然而,中国水电八局的建设者,在天气、环境、地质、交通、通信等各种困难叠加的条件下,经过为期三年的鏖战,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定力,一路“爬坡过坎”,将一个“问题项目”干成了受到业主称赞的“健康项目”“放心项目”,在峰峦之上书写了新的坝工奇迹。大坝填筑连续5个月刷新国内同类型工程面板堆石坝主堆石、次堆石月填筑最高月强度。开工至今,未发生一例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工程质量优于行业标准。12月18日,大坝已填筑到海拔777米高程,比原计划提前12天到顶,为电站按期蓄水发电奠定了坚实基础。

远古与现代的连接

上水库工程位于南宁第一峰——海拔1004米的白凿山上。这里峰岚跌宕,云遮雾罩,到处是悬崖峭壁和原始森林。相传,远古时代,曾经歇息过一对金凤凰,可能是由于大山沾上了仙气,变得山清水秀,如蓬莱仙境。后来,不知何种原因,凤凰飞走了,原本美好的山水变成了穷山恶水。于是,当地人漫山遍野地寻找,不惜开山劈石,最终未能寻找到凤凰的踪影,而留下了满目疮痍的山崖,于是,便有了“白凿山”这个地名。

近年来,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倡议的强劲东风,和国家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的战略推动,白凿山迎来了崭新的时代。南宁抽水蓄能电站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座抽水蓄能电站,装机120万千瓦,年发电量16亿千瓦小时。2022年8月,中国水电八局中标承建上水库大坝土建工程。大坝全长499.5米,最大坝高92.5米,它是南方电网已建和在建的最高的面板堆石坝。该工程的建设对于南方电网开发新型能源,和水电八局掌握和发展面板堆石坝领域的新技术与工艺,以及继续开拓抽水蓄能市场均具有重要意义。

路军涛,南宁抽水蓄能电站上库工程项目经理,中共党员,2006年大学毕业,干过惠蓄、深蓄、阳蓄等南方电网抽水蓄能工程,在十余年征战中,他得到了锻炼和历练,培养了不服输的性格,也收获了许多成功与荣誉。2022年6月18日,他来到了上库工地,出任项目经理。前期,由于各种客观因素制约,工程建设十分困难,干得不顺、很苦、很被动。每天的工作,不是在处理各种矛盾,就是在赶往处理新矛盾的路上。他想,南方电网把最重要、最难的活交给了八局,就是相信八局能破这个“局”。作为项目的当家人必须想尽一切办法,调动起一切积极性,推动工程走出泥潭,向业主呈交一份满意的答卷,绝不能辜负工程局、基础设施公司的重托。他义无反顾地率领班子和项目团队开启了破“难”之行。

攀登布满荆棘山梁

  工程开工后,八局项目团队遇到的第一道难题——找不到建设营地的地方。工地方圆五公里范围内,地形像“榴莲皮”一样,到处是悬崖、峭壁和深沟。最后,只能将营地建设在风门口山上。该山位于上水库工地的峡谷入口处,每年春、秋两季,大风连连,整个山粱呼啸声不停,吹得人都站不稳。尽管如此,大家依然很开心。因为此前,他们住了11个月的废弃学校,走了11个月的羊肠小道,又住了8个月的集装箱。最终,在距离工地最近的地方安了家。

有了家,项目部又遇到了吃水难的问题。由于风门口山整个山体都是泥沙堆积形成的,尽管山上雨多、雾多,但是山泉水很少,建设者连续打了四口近百米的水井,才找到了地下水,解决了吃水问题。2022年11月5日营地建成,搬家那几天,工地连降暴雨,发生了塌方、泥石流,上山的道路多处被损毁,搬家的车辆绕了许多路,才到达了新的营地。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2023年5月,随着上水库工程推进,混凝土供应告急。“两洞工程”——通风洞、交通洞的混凝土50拌合站位于山下,距离上水库工地约10公里,由于兄弟单位建设的进场公路工期滞后,而且经常断路施工,运送混凝土上山十分困难——运送一车混凝土到上库工地,需要十几个小时,严重影响了上库的边坡喷锚、支护和道路硬化工作的推进。为了改变这种局面,项目经理路军涛提出了,不等不靠,提前将拌合系统搬上山的要求。该系统设备和附属件重达100多吨,有三个16米的灰罐。只能走一条坡陡、弯急,不足3米宽的乡村便道运。许多人对这一想法持怀疑态度。机电队队长杨立和接受任务后,没有半点犹豫,他一方面快速组织人员对拌合系统拆除:另一方面对这条道路进行实地勘察,很快便开始了系统搬迁工作。他们以“蚂蚁啃骨头的精神”,通过“人拉肩扛”和“土办法”,仅用一个星期的时间,便完成了拌合站的搬迁工作,又用一个半月的时间完成了系统安装、调试工作,提前实现系统投产。

上水库工地的入口处,有一座山,叫六星山。在12号公路隧道未打通前,工地上需要的设备、材料均是通过这条近2公里的、陡峭的绕山公路运到上库工地的。由于坡陡弯急,车轮打滑。建设者为了防滑,在水泥路面上拉了许多齿,还埋设了一条条钢筋。如今,这条已经废弃的公路上,依然能看出建设者前期征战留下的痕迹。

设备物资部主任宣世鹏介绍:“上水库工程建设投入了270余台(套)大型设备,和成千上万吨的材料,其中70%的设备和材料均是几经周折运到上库工地的。为了快速进点,保证施工,大家想尽办法,不惜多次转运,最终保证了一台台设备、一车车材料安全运抵工地。”他感慨的说:“进场以来,在项目部班子的带领下,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认定克服困难,把工程搞上去,赢得业主的尊重,是最开心,最有面子的事。”

共筑 “绿水青山”之中的 “空中之海”

引水上平洞是输水发电系统的咽喉。其高8米、宽12米,总长52米,总开挖量20余万立方米,隧洞要穿越一条宽2米、贯穿整个隧洞的强风化岩层。不仅施工场地狭窄,影响效率发挥,而且容易引发塌方事故的发生。为了攻克这一“拦路虎”,项目经理路军涛、副经理王先锋坐镇现场,率领工程技术人员、施工人员反复研究支护方案和掘进方式,他们不断摸索、不断总结,仅方案便调整十余次。不仅化解了各种风险,而且,使每天的掘进速度由1米,提高到4米。11月16日平洞贯通,比计划提前了4天。在大坝的填筑过程中,由于花岗岩硬度大,摊铺挤压边墙的设备配件磨损严重,副经理麦小章立即组织工程技术人员调整混凝土配合比,加强设备的维护和保养,保证了施工的连续性。由于,大坝的快速上升,反滤料、边墙料、垫层料砂子的需求量大,为了保证施工需要,项目部一方面组织砂石系统满负荷生产;另一方面,加强周边砂石市场的调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化解矛盾。他们就是这样契而不舍,坚持效率优先,把工程研究透,把可能遇到的困难分析透,通过超前策划,动态调整,科学管理,一步一个脚印推动工程快速发展。各个部门、各个作业队、各个工作面展开劳动竞赛,“白+黑”、“5+2”的拼搏在现场。使大坝每天的填筑量由1000余车、15000立方米,快速提高到1800车,22000余立方米,日最高填筑量2.6万立方米。到12月18日止,已完成总开挖量约750万立方米,总大坝填筑量约600万立方米。项目部还在业主组织的劳动竞赛中多次获得先进。

 “一览纵山小,山高我为峰。”在白凿山的峰峦上,在建设者辛勤的汗水浇灌下,和铿将行进的步履中,大坝填筑到顶,实现了重大节点目标。巍峨的上水库工程将如初升的太阳,冉冉升起在白凿山的峰峦之上,又一座“空中之海“必将会在水电八局建设中的手中画上圆满的句号。

 






【打印】 【关闭】
浏览次数: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Baidu
map